著名书法家毕杏坤作品欣赏
2024-11-05 12:19:23 来源:网络
毕杏坤,曾用名:毕圣,男,字墨爱,号普德,著名书法家、国宾礼特供艺术家、中国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1961年生于河北省廊坊市,毕业于天津体育学院。现为中国部长将军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理事、《中国新农村》杂志艺术顾问、中国新农村杂志社通联部主任、中国新农村杂志社记者、中国徐悲鸿画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书法研究员。首届“兰亭——羲之奖”金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以墨为爱、以笔为心”被编入《中国书画名家抗疫作品大典》一书并被授予“中国艺术抗疫大使”荣誉称号。与范曾等全国著名书画家一同受邀入编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特刊《百年党史 百人书画》,并担任本书艺术顾问。2024年作品“龙”字入编《中华龙典》,并担任本书特邀艺术顾问。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其中作品《清香》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目前书法作品售价60000元/平方尺。
毕先生还是一位儒商,在他名下经营着多家公司,作为董事长的他,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带领职工向呼和浩特回民区太平社区等6个社区及志愿者服务站,暖心捐款捐物资60余万元,被中国新农村建设论坛组委会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
毕杏坤对书法的心得体会
书法是我国千古绝唱的线条艺术之一,是无声的声音、静态的舞蹈。精美绝妙的书法至今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它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展现了中华艺术独特的风采和魅力,沉浸书法几十载,越感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其后,总体有三点体会: 重在临。一是“纵向取古、横向取今”。我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酷爱书法,从拜师学艺,到师从王建老师,从唐临晋帖,到颜筋柳骨,从横、竖、撇、捺、点、钩、折、弯,到正锋、侧锋、偏锋,皆观其形势而学之,博取之长、兼容古意、化为己用。二是“功夫在字外”。凡是有利于学习、弘扬和创新书法的绘画、舞蹈、文学等领域都要有所涉猎,广纳、博取、能容,天地为师,人人为师,才能真正“登堂入室”。三是“书肇于自然”。汉字的造型源于自然,是对自然形象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空间的视觉形象,所以,学习书法,要有良好的想象能力,要与自然造物之美结合起来,书写出主观与客观、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艺术汉字。
贵在勤。一方面“业精于勤”。俗话说字无百日功,善练就是方法,无论是少时求学,还是数年的军旅生涯,乃至从事多年教育工作,始终不忘刻苦研习,挥毫濯墨、勤奋耕耘,手不释笔、临池不辍。另一方面“天道酬勤”。书法是门艺术,不是简简单单地能写好字就是学好了书法,练只是第一步,还需要用“心”去学,处深邃静心之途而妙手偶得,积大道于心源而新意频频,心手相应,功到自然成。
恒在情。一是“长情不仄言”。研习书法是终身之事,苦心孤诣,皓首穷经,其中有苦有乐,只有乐在其中,才能在一笔一画的方寸之间,守一人之静,得万物之妙。二是“渗情入法”。挥毫泼墨之间要摄情达意、达情尽性,使心之所想、情之所感、意之所托、笔之所动跃然纸上。三是“寓情于笔、化意为章”。学形态点划易,懂意境气韵难,心中有意,下笔方能有神,将情蕴于线条之内、弥漫于卷章之外,观者内心较深之处才会激起回响、引发共鸣。
书法是跌宕起伏的线条和千变万化的笔法交织在黑白的世界里,知识、人品、涵养与之并辉,但书法探索永无止境,将竭吾生之余力,为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